本学期24级视觉传达1班、2班的《色彩表现基础》课程以“理论奠基,实践创新”为理念,通过系统性教学和模块化设计,带领学生深入探索色彩世界的奥秘。课程在启超书院的美育教室展开,不同于以往的机房和普通教室,美育教室的布局更有活力和动感,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和练习,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提升了学生们的色彩感知与运用能力,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了扎实基础。
夯实基础:科学构建色彩认知体系
课程从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色彩混合规律等核心理论出发,结合色立体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色彩认知框架。在讲解色环基础概念时,为增强学生理解,安排粘土制作环节,学生们通过混合三原色粘土,混出“间色”、“次色”及更多混合色,快速掌握了色环的原理。完成色环制作后,鼓励学生们用剩余材料创作新的作品,这一实践既加深了学生对色环结构的理解,又锻炼了动手能力与色彩搭配技巧。




突破创新:色彩提炼与重组实践
在掌握基础理论后,放大学生们的“五感”,通过“听”来感受画面,把不同风格音乐里的情绪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体会色彩与音乐的情感共鸣。除了听觉,还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多重通感的体验,融汇成不同的色彩和画面。


对话大师:经典临摹中领悟技法精髓
采用抽签的方式让学生们抽取不同类型的名家名画,并根据自己抽取的画面进行临摹和再创作。有了具体的画面再听老师讲课就更有的放矢,了解到不同风格流派色彩表现的区别。课程中介绍了立体主义、抽象主义、超写实主义、波普艺术、印象派等,学生主动分析原画色彩构成,提取主要色彩并重新组合创作新的作品,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法驾驭能力,更培养了其艺术史视野与批判性思维。


文化交融:东西方色彩美学对比研究
为拓展文化维度,课程引入东方传统色,如敦煌藻井壁画与西方色彩体系的对比教学。西方色彩以各个国家的国旗和当地纸币图饰为例,学生们对不同国家纸币的色彩搭配与图案设计进行自主探究,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使其认识到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运用的差异。






教师寄语
“色彩是设计的灵魂。本课程不仅训练学生的眼与手,更引导他们建立色彩思维——让色彩成为表达观念、传递情感的利器。学生们的成长证明,扎实的基础训练与开放的文化视野相结合,能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总结
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彰显了我院“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教学理念。未来,学生们将继续在色彩应用的深水区探索,用无限可能的色彩语言,为设计梦想注入鲜活生命力。
供稿 | 林景然
排版 | 林曼乔
初审 | 梁晓玲
复审 | 陈心儿
终审 | 张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