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块颜料干透在发电房的墙面上,当直播间里最后一单龟苓膏的订单提示音落下,“新山筑梦”的队员们坐在村口的老榕树下,看着被夕阳染成蜜糖色的村庄,突然读懂了“三下乡”这三个字里藏着的重量。
十七米长的平面墙曾是村里最不起眼的角落,斑驳的石灰墙皮卷着边,像位沉默的老者蜷缩在巷口。我们带着四十多种颜料来赴约时,村民们抱着怀疑的眼神围观 ——“这墙都快塌了,画了也是白搭”。可当第一笔靛蓝色的远山在墙面上舒展,当孩子们趴在脚手架下递来的蜡笔画里,蹦出了会笑的太阳和长翅膀的稻田,质疑声渐渐变成了“要不给玉米穗加层金边?”“村口的老槐树得画上,那是咱村的魂”。
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们的指甲缝里始终嵌着颜料,涂抹的防晒霜在烈日暴晒下化为水液,与汗水一同淌入眼睛。有一次,天空突然降下暴雨,刚刚绘制好的麦田墙画被冲刷得面目全非。队员们立刻举着防水布趴在墙上,守护了整整两个小时。尽管大家浑身湿透,但脸上的笑容却比任何人都灿烂——因为身后站着为我们撑伞的村民。如今,这面墙已然成为村里的热门打卡点。
发电房的墙绘是场硬仗。斑驳的水泥墙高低不平,爬上去的梯子总晃悠。我们踩着村民搭的木架,把电表箱变成了会发电的机器人,把裸露的管道画成缠绕的紫藤花。
直播助农那天,整个村委会都沸腾了。平时连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的婶子们,穿着新做的蓝布衫当“背景板”;种龟苓膏的李大爷攥着发言稿,紧张得手心冒汗,却在镜头前把“咱这膏子用的是山泉水,苦中带甜,就像咱庄稼人的日子”说得字正腔圆。队员们举着手机跑遍了熬制车间、晾晒场,镜头里的龟苓膏泛着琥珀色的光,弹幕里涌来“看着就地道”“支持老乡”的评论。
离村那天,看着墙上的画在风中舒展,想着那些通过屏幕尝到家乡味的笑脸,突然明白“新山筑梦”不是一句口号。我们用画笔给村庄镀上色彩,用镜头连接起城乡,而这片土地回馈我们的,是让梦想落地生根的力量。
这趟三下乡,我们不是过客,是把心留在这里的归人。因为知道,当春风再吹过稻田时,墙上的画会发芽,卖出的龟苓膏会变成新的种子,而我们埋下的热爱,终将长出更多新的希望。
供稿 | “新山筑梦”突击队
排版 | 曾诗琪
初审 | 富心彤、张伟健、廖森乾
复审 | 陈心儿
终审 | 张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