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电信诈骗现象愈加猖獗,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如何警惕“跑分”陷阱,避免沦为诈骗分子的“工具人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普法小课堂,一起学习电信诈骗的几种常见形式。
出租出借银行卡

兼职采购洗钱

办贷款刷流水洗钱

靠网恋骗取钱财

扫码进群领礼品

电诈分子诱骗群众成为“工具人”的手法还有哪些?
网络兼职诈骗:骗子在社交平台发布“轻松兼职,日赚百元”的广告,一旦联系就要求缴纳保证金、培训费等,最后却发现根本没工作可做。假冒客服诈骗:咱们经常网购,骗子冒充购物平台客服,声称商品有质量问题要退款,引导点击钓鱼链接或提供银行卡信息,盗取钱财。电话诈骗:骗子假冒公检法人员,声称咱们涉嫌违法犯罪,要求转账到“安全账户”配合调查,极具威慑力,很容易让人陷入恐慌而听从指示。
反诈小知识
诈骗形式不断演变翻新,伪装性越来越强,群众稍有不慎便遭受经济损失。为保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反诈意识、提升反诈能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提示广大群众注意以下4点:
1、不盲目不轻信,不贪小利防骗局,树立科学理性的投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信息甄别能力,对退还费用、礼品赠送、保本高息、高价收购等“天上掉馅饼”的说辞保持警惕,避免贪图小便宜,遭受大损失。避免盲目跟风或投机心理,不轻信来路不明“小道消息”,不轻信“稳赚不赔”或“保本高收益”等说辞。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应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充分评估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产品,提升识骗防骗能力,谨防财产遭受损失;
2、拒绝“共享屏幕”,保护信息防泄露;
3、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妥善保管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账户口令、验证码、个人生物识别等信息。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注册陌生平台或添加陌生好友,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拒绝陌生人“共享屏幕”要求,避免无关人员操纵本人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避免因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经济损失。同时,应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定期检查账户安全设置,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转账汇款严把关,谨慎操作护财产,涉及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防范资金被骗风险。在接到涉及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或网络信息时,及时通过官方机构核实信息的真实性,不轻信陌生人的转账要求或诱导信息,不贸然向陌生人提供的账号转账汇款,不随意向无关账户转账打款。在转账汇款前,务必认真核实对方身份和信息,确保资金是转给真正可信任的人员或机构;
5、正规渠道保权益,遭遇诈骗速报警,群众如遇经济纠纷,应依法通过正规渠道进行维权,如通过第三方调解组织进行调解或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如发现自己陷入诈骗陷阱导致资金受损,或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线索,应保存好聊天记录、通话录音、交易截屏等有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同时,不可轻信网络上自称“网警”“黑客”等组织或人员,避免再次受骗。
初审 | 邓倩
复审 | 陈心儿
终审 | 张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