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岭南古老建筑上,灰塑是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它融合绘画、雕塑、建筑等多元艺术元素,以精湛工艺诉说历史传奇。灰塑不仅彰显匠人的高超技艺,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情怀。
岭南遗韵:灰塑技艺的文化解码
2025年5月20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灰塑实践活动。在广州市增城区非遗灰塑传承人范毅强老师的指导下,学院党员老师与学生积极参与,范老师以 “灰塑的前世今生” 为引,从原料配比的 “黄金法则” 到传统工具的演变脉络,为师生系统解构这一岭南建筑装饰艺术的工艺密码。共同探寻这一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魅力。

(广州市增城区非遗灰塑传承人范毅强)
广州市增城区的范毅强,是非遗灰塑传承人,三十余年来致力于灰塑艺术的创作与传承。
范毅强来自灰塑世家,自幼与泥巴、雕塑为伴,对灰塑艺术充满热情。他的代表作“千年古镇,人间正果”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增城文化的展示窗口。
范毅强老师深知创新在传承中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使灰塑不仅限于古建筑,还以文创产品形式普及,让这门技艺焕发新时代活力。
党员先锋树标杆,实操环节展担当
1、底稿绘制:笔下乾坤定方圆
活动伊始,范毅强老师详细讲解灰塑工艺流程。党员学生率先垂范,在范老师的带领下让同学们从 “底稿” 环节开启学习之旅。大家手持墨斗弹线,借助木板画圆,先用粉笔画图,再以毛笔蘸墨水勾勒,每一笔都倾注着对传统技艺的敬意。




2、打钉固基:铁锤起落筑匠心
在“打钉”环节,在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与亲身示范下,同学们神情专注,手持锤子,小心翼翼地让钉子与墙面接触。老师们一边仔细叮嘱着钉距和位置要求,一边密切关注着同学们的操作。锤子每一次落下,都承载着大家对这门古老工艺的敬重。

他们严格遵循钉与钉间距10公分、距离线稿3厘米的要求,目光紧紧锁定钉子与墙面的接触点,通过不断微调锤子落点和力度,力求将钉子稳稳钉入预定位置。每成功钉好一枚钉子,大家脸上便浮现出小小的欣喜,随后又投入到下一枚钉子的工作中,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为后续工序筑牢基础。




3、缠线织网:经纬交织见真章
“缠线拉铁丝” 时,大家严格遵循交叉缠绕、一钉缠绕两圈的规则,专注而细心地操作。过程中,范老师穿梭于学生之间,不时俯身查看铁丝缠绕情况,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问题,耐心提醒大家注意细节,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张张稳固的铁丝网络逐渐成型。




4、润墙备灰:湿度把控藏玄机
随后,同学们自发分组,有条不紊地对铺设好铁丝网和钉子的墙面进行喷水打湿。大家相互配合、彼此提醒,手持喷壶仔细控制水量与喷洒范围。有人负责大面积喷洒,有人专注于边角细节,确保每一处都均匀湿润。完成喷水后,同学们默契地保持安静,耐心等待墙面达到合适湿度,为即将开始的上粗灰工序做好充分准备。


5、上粗塑形:灰泥敷抹见功夫
关键的 “上粗灰” 环节,同学们在范老师和党员同志们的指导下,将水泥拌匀成水状,均匀附在墙上,厚度约三厘米,力求完美覆盖铁钉与铁丝。尽管双手沾满灰泥,大家却热情高涨,在实践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




实践育人成效:从技艺习得到文化自觉
此次活动,建筑与艺术学院将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党员老师和学生以身作则,引领同学们深度参与。通过对灰塑每一步工艺的实操学习,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增强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使命感。

在本次灰塑实践活动中,建筑与艺术学院教师党员李孟冰、邓倩和蔡雪菲及学生党员张浩楠、吴雪婷和黄永进组成带队团队,全程引领实践。教师党员李孟冰等老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经验,在“打钉固基”“上粗塑形”等关键环节亲自示范操作要点,细致指导学生掌握工具使用与工艺技巧;学生党员张浩楠等则发挥朋辈引领作用,在“底稿绘制”“缠线拉铁丝”等实操环节主动分享经验,协助同学解决技术难点。师生党员以“双带头”模式,将党建引领与非遗传承深度融合,成为实践课堂中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
未来展望:助力非遗文薪火相传
未来,建筑与艺术学院将以此次灰塑实践为起点,持续深耕非遗传承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学院将进一步整合行业资源,搭建多维平台,推动灰塑等传统技艺在现代设计语境中焕发新生,培养兼具文化根脉与创新视野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时代课题中持续探索、勇毅前行。

供稿 | 张浩楠
排版 | 林曼乔
初审 | 李孟冰
复审 | 陈心儿
终审 | 张蒙莉